昆明冶研院:创新成就新篇章 ——中铝集团昆明有色金属研究院挂牌一周年记

来源: 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时间: 2024-08-30

2023年8月8日,中铝集团专业研究院授牌仪式在北京举行,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明冶金研究院”)等四家研究院接受授牌昆明冶金研究院被授予“中铝集团昆明有色金属研究院”。这是对昆明冶金研究院过去成就的认可,更是对其未来发展的期待。

授牌一周年以来,昆明冶金研究院在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展现了其作为中铝集团科技创新“先锋队”和“主力军”的重要作用。此刻,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全面深化改革新蓝图的历史节点,我们不仅仅是在庆祝“授牌”这一里程碑式的时刻,更是在思考研究院如何在短短一年内实现成长和变革,探寻其对创新的不懈追求和对科技事业的敬畏。

创新为刃突破难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1953年重工业部有色局西南分局试验所,到2000年成为全国首批转制为企业的242家科研院所之一,再到2023年正式授牌,昆明冶金研究院逐步摆脱了传统科研机构的束缚,迎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自主权。深厚的历史底蕴、优质的科研平台、强大的专业团队、浓厚的创新氛围给昆明冶金研究院带来了全新发展机遇,而这一路走来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对创新的坚持与重视。

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的积累、环境的孕育和团队的协作。因此,昆明冶金研究院积极推动内部改革,优化管理机制,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氛围。公司以原创技术开发为核心,倡导创新精神,敢于挑战,勇于实践。作为领航者,中国铜业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昆明冶金研究院党委书记、董事长胥福顺强调,对科技创新的重视首先应体现在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上。他指出,昆明冶金研究院构建了一个协同创新的科研网络。在这个架构中,各个组成部分的职责和角色都被明确划分,确保了整个系统能够高效运转,形成决策流程和决策体系从顶层设计出发的战略布局。

昆明冶金研究院扎实推进顶层设计,锚定中铝集团核心科技力量,铜铅锌领域世界一流研究院中国铜业科技创新“主战场、主力军和引领者”,强化冶金新技术世界一流科技创新高地、人才培养高地和开放合作基地,引领世界铜铅锌等有色金属冶金科技进步建设目标,围绕中国铜业“2+2+8+N”科技创新体系:即2个专业研发主体+2个协同合作平台+8个领域技术中心+N个政府认定创新平台、团队,打造四大研发平台:自主创新平台、制造基地技术平台、中长期联合创新平台、应用技术合作平台,这些都为持续创新和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科技资源的整合方面,昆明冶金研究院正围绕专业研究院的精神,强化其建设,设立了铜铅锌锗及材料等专业领域的研究院,承担具体的行业科技任务和关键技术研发。同时,昆明冶金研究院按照世界一流院所的标准进行建设,确保了科研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这种资源整合的系统性布局,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昆明冶金研究院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是溶在血液里的。建立了“三首一特”体系:首席科学家、首席工程师和特级研究员的体系,5级研究员的人才成长通道。这为科技人员提供了明确的发展平台。营造科技人员静下心来埋头苦干,产出原创性的成果,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都将得到保障的良好氛围。这种成长通道的制度性保障,体现了公司对科技创新人员实实在在的重视。当前,首席科学家、首席专家、特级研究员、首席工程师以及研究员、工程师序列技术职务体系建设全面重塑,科技创新的人才活力将进一步激活。

过去一年,昆明冶金研究院在创新方面成果丰硕。依托有色金属强化冶金新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全国重点实验室”),坚持“四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实验室的研究课题不仅涉及关键金属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涵盖了强化冶金技术、智能转化等领域,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为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亨利·福特说,如果你总是做你一直做的事,你将永远只有你一直有的东西。而对于科研行业来说,科技创新是根本,这也深埋在昆明冶金研究院的基因之中,是建设世界一流优秀有色金属集团的核心引擎,昆明冶金研究院以创新为刃,不断突破行业难点,为中铝集团和我国冶金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成果转化推动进步

回望70余年发展,昆明冶金研究院早已写就了一部厚重的书,而作为其中一个极为特别而意义深远的章节,授牌仪式后的一年里,我们能找到无数闪光的印记。

科研成果转化是衡量科研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过去一年,昆明冶金研究院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成绩显著。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将多项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了有色金属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特别是在处理复杂氧化矿、岩矿鉴定及工艺矿物学研究方面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创造了经济效益。

在兰坪复杂氧硫混合矿研究项目中,针对4000万吨低品位氧硫混合堆存矿通过“赛马机制”围绕3个工艺方向、5条工艺路线开展技术攻关,目前“同步混合浮选”已取得突破,技术指标及稳定性优于其余工艺,已在示范生产阶段。由于这项技术生产出来的精矿是氧硫混合精矿,还不能用现有的冶炼设备来进一步提炼,只能直接销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昆明冶金研究院研发了一种全新的冶炼工艺,叫做“氧硫分离-脱碳转型”。这是一种全湿法工艺,可以把精矿中的氧化锌和硫化锌有效分离。脱碳转型后的氧化锌,硫酸浸出过程平稳,可以直接用在现有的冶炼系统里。而硫化锌则可以配矿后用于沸腾焙烧,或者作为精矿直接销售。

此外,在铜烟尘中稀有稀散金属提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方面,昆明冶金研究院也取得了突破,首次实现了铜冶炼烟尘中钼、铟、锗的高效分离回收,填补相关技术空白,并在中国铜业内开创了企业与专业研究院在项目创效分享机制方面的先例;在磨矿增产降耗提质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中,昆明冶金研究院实现了碎磨产品粒度与能量精准分配、矿石选择性解离及界面电化学性质精准调控,降低碎磨过程能耗,减小矿物过粉碎。据悉,中国铜业下属四家铅锌矿山已经成功产业化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经济价值。

新的工艺不仅能更好地利用这些原本难以提炼的资源,还能提高矿石的附加值,实现矿石资源的综合利用。这标志着在矿石处理和冶炼技术上,昆明冶金研究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也为公司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

提到这些成果,昆明冶金研究院冶金党支部书记、冶金研究所所长徐庆鑫非常自豪。她谈到,若能将这些工艺技术成功集成并应用于企业现有的生产线,就能实现产出效益,同时,科研院所也可以分享收益。她还进一步阐述了该所长远的发展规划,即致力于开发更多具有产业转化潜力和技术创新性的项目,以期在行业内形成技术成果的规模化转化。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昆明冶金研究院在这一年来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以全国重点实验室为主体,主办了多次国际会议和国内会议,参与了300多场学术交流活动。通过这些交流活动,昆明冶金研究院不仅提升了自身的国际影响力,还促进了国际科研合作,为有色金属行业的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

展望未来,授牌仪式带来的压力与期望并存,昆明冶金研究院将继续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有色金属行业的技术难题。全国重点实验室将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推动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同时,昆明冶金研究院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如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如何进一步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率等。面对这些挑战,胥福顺表示,昆明冶金研究院将不断创新,勇攀科技高峰。

人才培养活力无限

人才是科研工作的核心,科技创新与成果转换均离不开对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昆明冶金研究院通过实施“百名博士引培计划”,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科研人才。授牌一年来,昆明冶金研究院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部署,充分发挥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坚力量,用心做好“引才、铸才、优才”“三篇文章”,把“第一资源”转化为“第一动力”,引进培养博士18名,培养了省部级及以上人才5人,晋升高级及以上职称17人。目前拥有各类高层次人才51人,项目团队16个,已形成了以博士和正高级工程师为学术带头人、学历层次高、综合素质优、科研项目实践经验丰富的科技研发团队。这些人才的培养和晋升,不仅提升了昆明冶金研究院的科研实力,为建设强大的专业研究院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也为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谈及授牌带来的转变,中铝集团特级研究员、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包崇军提到,挂牌之后,昆明冶金研究院的科研环境和科研人员的工作状态都有了显著的改善和提升。曾经科研人员需要不断地申请科研项目、开拓市场以维持公司运转和个人的职业发展,这个过程充满竞争和不确定性,常常让人感到压力巨大。但现在,昆明冶金研究院行业地位及影响力提高,科研人员社会地位也相应提高,工资收入有保障,价值感、归属感强烈,整体的工作氛围也有所改变。物质与精神激励兼备,科研人员不再需要去“找项目”,而是更加专注于科研本身,创新创造活力和科研能力提升了,科研的效果和质量就变好了,这样的进步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人才培养和实务从来都不能分割,科研领域知识更新向来迅速,科研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保持自身的竞争力,同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是一个复杂且艰难的过程,如果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难免感到挫败。授牌后的市场风向变化,使得很多科研人员产生了“本领恐慌”,任务重了,要求也高了,然而,包崇军认为,这并非坏事,科研工作需要解决的是企业的需求,在推进的过程中,科研与实务的结合发挥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更促进了人才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为了响应人才培养计划,除了引进博士生以外,不少同事也选择了申博,看似工作和学习是两套不同的系统,精力难以分配,但实际上,研究的方向也许正是需要助力企业解决的实际问题。“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这样的模式,反而帮助申博的过程回避了纸上谈兵的劣势,让工作和学习真正意义上的结合起来,也让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结合起来。

作为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包崇军必须在有限的执行期内带领团队完成繁重的任务,他谈到,自己在这一年“都经历多次了,每天工作都是十六、七小时”,可这样的工作强度并不能压倒他的精神。“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在他的身上,看到了身为科研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决心转化成了强大的内驱力,推动着个人和团队步履不停。脚踏实地的不断探索与进步,和科研人员那闪光的理想主义竟毫不冲突。

昆明冶金研究院授牌一周年,是成长与变化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昆明冶金研究院在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未来,昆明冶金研究院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努力建设成为铜铅锌锗领域世界一流研究院。(杨洁、卢晓琴)


集团首页|联系我们|公司简介|

版权所有 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448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155

地址: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