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金鼎锌业周边耕地的绿色,总是轻易投映在一双深邃的眸里;兰坪县金顶镇和通甸镇矿区周边的泥土,总是布满她的鞋底;娇小的手掌时常紧握着锄头挥舞在田埂上,麦色的肌肤是太阳的印记;一席齐肩的秀发,被田野里的微风荡起,裹着泥土的芬芳,你可看到那双眸子里充满着的希冀。
这位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牢记在心头,将科研论文写在田间地里的,正是“中国铜业生态环境保护先进个人”荣誉获得者,昆明冶研院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所熊国焕,一位哈尼族的“哈然咪”。
“对于绿色的追求,像是刻进基因里的”
1984年的冬天,有着“植物王国桂冠上的绿宝石”美称的西双版纳,一个名为上板的小村落里,一座依山而建、山环水绕的木质房屋,熊国焕就出生在这平凡的农家。被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滋养着的她,“守护绿色”,这颗小小的种子早早在心中萌芽。高中毕业后,她选择环境工程这个专业,是如此水到渠成。西南大学环境工程系的求学生涯中,熊国焕始终以求知若渴的学习态度汲取养分,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01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生态学专业的熊国焕,深刻认识到有色行业目前面临的环保形势,毅然投身环保事业,成为了昆明冶研院的一份子,从此致力于为绿色冶金贡献智慧。从理论到实践,她深知学习的重要性,白天跟着前辈们学习选矿、有色冶金相关的专业知识,一点一滴提升专业技能。夜里,挑灯夜读,第一时间掌握国家环保政策,深读细研标准技术规范。刚刚参加工作2年,便获得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资格。作为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及环保科研技术骨干,高质量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申报、绿色工厂申报、有色行业涉重金属污染调研、工业废水治理等节能环保项目50余项,先后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建设协会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7项,入选云南省、昆明市环境影响评价有色行业专家库。
“让‘有色’更‘绿色’,会是我一生的课题”
熊国焕,人如其名。柔弱的外表下,藏着坚毅的心。她强化内修外炼,经常深入一线学习生产工艺,积累实践经验,对于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总是要深究到底,勤学善思成为她最重要的成长路径。
生态环保工作涉及面很广,熊国焕始终以敢闯、敢干、敢试的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干劲对待每一项研究任务。她经常带领团队加班加点,连续奋战数月不休息,很多难啃的硬骨头都在她手上圆满完成。2023年,专业研究院建设启航,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所面临转型发展的难题。熊国焕勇于突破,主动承担“铅锌冶炼废水硫酸钠电解制备酸、碱循环利用”技术研究,铜铅锌行业绿色低碳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兰坪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等多个重点项目,不断拓宽昆明冶研院环保业务,为推动绿色低碳技术服务、打造行业一流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优势技术不懈努力。从环评到隐患排查再到绿色工厂申报,打造部门新的利润增长点,近年来个人业绩均为部门最优,多次被评为公司“优秀员工”。
面对专业研究院建设这样的历史机遇,她说,作为新时期的环保工作者,我们要紧跟铜铅锌行业技术需求,在科技创新上深耕细作,让“有色”更“绿色”。
“打不倒你的,终将成就你”
哈尼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山居农耕民族之一。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使得哈尼族创造了独特的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充满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也许受民族文化的熏陶,熊国焕练就了吃苦耐劳、不服输的精神,她始终认为环保人员只有脚下沾满泥土,才会做出真正对企业有价值的成果。
凭着这份执着,让她养成了扎根一线破解难题的习惯,凡事先行一步、多想一点,对于合作方在环保方面提出的任何需求,她都细心研究认真解答,耐心帮助企业提升环保水平。2024年,兰坪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项目成为中铝集团、中国铜业环保关注的重点,7家试验单位同台竞技,为摸清实验效果,她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半年时间带领团队深入试验现场开展现场服务100余人次,开展9000余个试验数据的分析,与各家试验单位不厌其烦地沟通交流,为准确评估年度试验结果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熊国焕特别能吃苦,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每个单位都希望能多有几个这样的员工。”,省环科院的一位专家谈及熊国焕时这样说到。
绿色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永恒主题,环保科研人员承担着构建绿色未来的责任和使命。从事环保工作14载,这位哈尼族的“哈然咪”,用青春诠释环保人的初心使命,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浇灌绿色,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包容、专业、创新、卓越”的昆研“求索精神”,她是专业研究院建设中奋发向上的一粒种子,更是“中铜先锋”的一面旗帜。(刘维维、卢晓琴)
版权所有 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448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155
地址: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