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人员40人,党员22人,硕士占比70%,博士占三分之一,省市级人才12人,拥有2个省级创新团队或平台。”这是一支人才济济的队伍,他们根植红土高原、扎根祖国西南,不断探索着矿石与金属之间的神秘转化,将埋于地下、藏于矿石中的宝藏“百炼成金”。近五年,承担国家级项目5项,中铝集团 “十四五”重大专项2项,累计承担云南省科技项目30余项,获授权专利30余件,荣获云南省、行业科技进步奖10余项。他们就是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冶金研究所团队。
党建引领出实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昆明冶研院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中强根铸魂。在党委的领导下,冶金研究所党支部把项目能否成功作为检验党组织是否有战斗力、党员是否履行承诺的试金石。
2019年以来,冶金研究所党支部围绕中铝集团、中国铜业及行业“卡脖子”技术开展攻关,先后将“铝基催化剂、3N硒及含锗铜物料提锗、优化湿法炼锌系统技术”等项目作为“两带两创”项目立项,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带领团队苦干实干、创新创效。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在全体干部员工上下一心的共同努力下,几年来“两带两创”项目共计创效5000余万元,党支部获得了云南省国资委“规范化示范党支部”授牌。近五年内,多次获得“中国铜业先进基层党组织”“昆明冶研院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团支部荣获公司“五四红旗团支部”荣誉称号。
服务企业显实力
昆明冶研院作为中铝集团专业研究院,肩负着为企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的重任。冶金研究所结合中铝集团、中国铜业发展规划,以“不破楼兰誓不还”的拼劲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投身“科技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的宏伟事业中。
兰坪大量低品位氧硫混合堆存矿,国内外20多家科研单位历经40余年研究始终无法实现工业化利用,既占用矿区场地,又造成安全、环保隐患。为解决这一世界级难题,昆明冶研院联合高校和企业针对《共伴生复杂锌资源开发利用》这个课题进行持续攻关。冶金研究所青年科研骨干袁野带领团队成员历经5年的科学研究和驻场攻关,开发出的“药剂剥离-脱碳转型”工艺成功应用于企业现场,拉通了低品位氧硫混合堆存矿资源利用工艺选矿与冶炼的技术瓶颈,实现了浮选氧化锌精矿的全湿法冶炼,每年将为金鼎锌业新增收益五千余万元,为云南省甚至国内低品位氧硫混合铅锌矿的开发利用提供典型的示范作用。
冶金固废资源分离困难也是一个行业关键共性难题,冶金研究所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进行复杂多金属有色金属资源加压湿法冶金技术创新,实现铜、锌、镍、锗、铟等有价金属高效提取。技术骨干牟兴兵带领团队成员自2020年就驻扎在呼伦贝尔,凛冽的寒风和料峭的冰雪抵挡不住科研人员实干的步伐。正是这群普通科研人员的艰苦努力,加压湿法冶金技术成功应用于呼伦贝尔驰宏14万吨电锌、永昌铅锌2万吨电锌、云铝润鑫1万吨铝灰处理等多个项目中,近五年累计为企业新增利润达3亿元以上。
成果转化见实效
“做有价值的科研,出能转化的成果”,冶金研究所始终秉承这一理念,积极打通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聚焦国家金属资源保障与生态环境安全重大需求,承担起央企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以科技成果回馈社会。
铝基多孔材料属于ABO3复合氧化物催化载体材料,是一种环保型功能材料,其高端催化剂材料制备技术受国外垄断,产品主要依赖进口,售价高昂。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汽车尾气约占城市环境污染源约52%,对环境治理的考验越来越严峻,催化剂载体材料需求突显。
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光电利用是近年来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而光伏银浆是制备晶硅太阳能电池金属电极的关键材料,其中银粉作为导电材料的主要成分,与太阳能电池的导电性能直接相关。光伏正银银粉长期被美国杜邦、德国贺利氏、日本住矿等企业垄断,国产银粉所占市场份额较小。
冶金研究所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自主开发了贵金属-铝基催化剂、纳米银粉、3N硒等产品及关键核心技术,获得了成套工艺技术及装备,相关技术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其中车载用铝基催化剂项目获云南省、有色金属行业及中铝集团科技进步奖多个奖项,自主转化产值每年3000余万元。
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寄语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科技创新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昆明冶研院如虬劲苍松,焕发英姿,冶金研究所团队恪守科技报国之志,让“科技之花”绽放在生产一线,岁月更替不辍耕耘,将以更多的科技成果服务企业、服务社会。(包稚群)
版权所有 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448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155
地址: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