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以来,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多点频发的多重考验,昆明冶研院迎难而上,持续深化“科研+产业”双轮驱动战略,获批各级政府科技项目14项,到账科技经费同比增长29%,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5.55%,净利润同比增长299.91%,科技创新迸发新的活力。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实验室的科技成果与被市场接受的商品之间,横亘着一条技术落地的“篱笆墙”,导致成果转化率不高,科研与市场对接不畅,昆明冶研院同样为之困扰。思想的大门不打开,发展的大门永远也打不开。“做中国铜业贴身研究院”的使命理念、“科学研究要以市场为导向,紧贴行业技术需求”的市场理念,“科研+产业”的发展理念……一系列新理念的提出,让昆明冶研院广大企业员工由内而外不断地“刷新”自己的思维,推动广大科技人才从“埋头做实验”到“抬头看市场”的转变。
科技人才作为企业的中坚力量,既要有勇于解放思想的意识,又要有深厚的知识体系。昆明冶研院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先后与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国内具有较强科研、人才实力的高校及科研院所通过联合攻关、共建实验室、合作基地、学术前沿讲座等方式联合培养科技人才,让科技人才及时了解国内外科学技术动态,准确把握研究前沿,有效提高了科技人才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能力和水平。
“科研+产业”如车之两轮,不可偏废。昆明冶研院把科研成果应用到企业生产中,致力做强“硬技术”,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以“顶天立地”的科研把科技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收益。
“彝良硫精矿提质”作为昆明冶研院“十三五”期间首个成果转化项目,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彝良驰宏选矿厂每天生产硫精矿约700吨,含铅0.5%~0.6%、含锌1.5%~2.0%,铅锌杂质含量偏高,不利于优价销售,且造成部分金属损失。如何降低铅锌含量、提高硫精矿品质,成为摆在彝良驰宏面前的最大难题之一。
昆明冶研院全力开展“彝良硫精矿提质铅锌金属二次资源化应用”技术攻关,最大限度回收硫精矿中铅锌金属,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动企业矿山在选矿科技方面的进步。该公司选优配强精干力量,形成以核心技术人员为主、项目管理人员为辅(财务、科技、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约50人的项目团队,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坚守一线,一遍遍模拟,一次次突破,经过1年攻坚,最终跨越了转化的“篱笆墙”,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
呕心泣血流大汗,功到迟早成效见。项目投产当年即收回成本,共生产并销售锌品位29.92%、铅品位13.09%的混合精矿23300吨,销售额9400余万元,项目分红收益1803万元,上缴税收1700余万元,同时培养了10余名具备较强专业技术和现场试验管理经验人才,真正实现从技术成果到产品“高收益”。
“顶天”,就是要研究最前沿的科学;“立地”,就是要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实践证明,突破转化难题,研究需以问题为导向,成果需以市场为导向。近年,昆明冶研院通过实施“科研+产业”双轮发展,紧贴市场需求,不断自主研发和培育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彝良硫精矿提质”“环保铝合金添加剂”“新型稀土阳极板”“LY系列和铜钼捕收剂抑制剂”“铝基催化剂”5个成果转化项目,产业反哺科研的作用日益明显。
昆明冶研院依托“科研+产业”的发展模式,带动更多企业开展合作,不断释放“1+1>2”的乘数效应。昆明冶研院研发的秘鲁复杂铜资源高效处理关键技术,突破了堆存矿资源综合
利用及生产流程对多类型蚀变矿样适应性两类难题;“兰坪低品位氧硫混合矿资源综合利用”获批云南省科技厅首批“揭榜制”项目,兰坪堆存矿选矿、浮选氧化锌精矿冶炼已完成小试和扩大试验,并取得阶段性进展。
2019年以来,昆明冶研院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40余项,到账科技经费超5000万元;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4项,其中一等奖6项;获授权专利30余项,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20余项。“铝空气电池用铝(Al)阳极板材料及制备方法及铝空气电池用铝阳极板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获得卢森堡国家专利局授权(授权号:LU102451),实现了昆明冶研院国际发明专利授权零的突破。
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方面,昆明冶研院研发的“特色选矿药剂”成功应用于普朗铜矿铜钼分离工艺,降低企业相关成本90%以上;稀土阳极板在驰宏综合利用、金鼎锌业实现应用;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贵金属-铝基催化剂,技术国内领先,2019年至今铂钯银系列销售收入3600余万元。
目标甫定,鞍马不歇。站在“科改示范行动”开局之年,昆明冶研院锚定目标再出发,矢志不渝坚持“科研+产业”双轮驱动,助推高质量持续发展,努力成为行业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主力军和引领者。
版权所有 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448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155
地址: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