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指出:“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培养引进用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努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为以高质量人才工作服务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自专业研究院建设以来,公司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把人才作为最具基础性、决定性、战略性的创新发展要素,落实中铝集团人才推进会精神,锚定发展新质生产力目标,不断推动“1+8”激励措施落地,用心做好引才、铸才、优才“三篇文章”,为加快建设强大的专业研究院奠基蓄能,提供人才支撑。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是推进人才“新中铝”建设的必然选择。昆明冶研院党委深刻把握国际人才竞争新态势,认真落实中铝集团关于科技人才的激励要求,充分发挥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坚力量,持续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党委书记亲自部署,全程跟踪人才培养流程,进一步增强“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责任和意识;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党委联系人才制度;细化实施集团“1+8”激励机制,量身制定“平台+项目+人才”的一体化“铸才”模式,完善全链条人才培育模式,实施“百名博士”计划。把平台建设的“势能”转化为人才培养的“动能”,把“第一资源”转化为“第一动力”。
坚持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倾心做好引才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创新人才工作政策、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积极营造拴心留才的良好环境。昆明冶研院党委加强人才工作机制落地,强化顶层设计,突出“三量”并重,推动科技人才量质提升。扩总量,始终聚焦“引才”重点,先后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高层次人才引进方案》《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方案》等6项管理机制,实施“百名博士”引培计划,聚力扩大人才总量,提升人才增量,专业研究院建设以来新增博士14人,硕士22人。稳流量,围绕人才服务精准化,采取弹性聘用、项目合作、建立专家工作站、导师一对一带徒等方式,聘请资深专家、学者担任技术指导,解决科技人才跨专业、跨领域的技术提升问题,千方百计营造拴心留人、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提质量,围绕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金字塔”,聚焦“塔尖”引进高端人才,强壮“塔身”充实急需人才,夯实“塔基”培育基础人才,推动做实科技创新高位支点。“一人一策”倾心做好“引才”文章,自专业研究院建设以来,新增国家及省市级人才17人,其中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并积极筹划推进吴爱祥院士等一批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工作。实现了人力资源存量优化、增量提升、质量提高。
坚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悉心做好铸才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深度融合。昆明冶研院立足以“全重”为引领、其他平台为支撑的全方位协同创新实际,完善自主培训、论坛讲座、“练在一线”互为支撑的“1+N+1”铸才机制。一是年初与各单位签订高层次人才培养任务书,采取定数量、定苗子、定责任人、定措施、定奖惩办法“五定”工作机制,同时注重45岁以下年轻博士培养,通过项目培养、专业提升与高校联合培养博士15名,“一人一策”个性化、精准化培育。二是党委书记主抓人才队伍建设,牵头定期召开人才工作推进会,以常态化细化安排、压实责任、督促跟踪。构建了党委“高举手”、党委书记“攥紧手”、班子成员“不缩手”、部门“手联手”的引培责任体系。三是深入实施“双向挂职”工作模式,先后选聘5名科技人才与企业技术骨干“双向挂职”,将专业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与企业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紧密结合,营造出信息共享、项目共研、携手共进的良好氛围,搭建起了技术联合攻关的桥梁和科技人才交流培养的平台。四是落实“全重”关于“加强科研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要求,量身制定“平台+项目+人才”的一体化“铸才”机制,深化协同联动创新,按照“扎根企业、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思路,创造性将与企业建成的7个“院企共建车间实验室”纳入管理,选派科技人才长期派驻企业一线,推动更多“从0到1”的突破。同时,按照中铝集团建设强大专业研究院顶层设计的要求,坚持把“出成果、促转化”作为“铸才”的重头戏,通过建强专业研究院大平台、承担大项目、组建大团队,推动兰坪项目、西南铜烟尘、磨矿等关键核心技术成果在中铝集团下属企业推广应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2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8项;获省部级科技奖6项(其中一等奖4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科技论文210篇(其中SCI、EI 168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27件。
坚持健全激励机制,精心做好“优才”的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助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昆明冶研院综合实施“构建人才成长链+优化创新环境+加大学术交流+服务保障”等“优才”策略,扭住人才提优、载体提能、产才提质、服务提升“五大行动”精准发力,切实解决人才后顾之忧,着力构建一流人才生态圈,打造最优人才发展生态。一是用活“全重”平台,定期梳理实验室运行情况并总结分析评估,综合实施“人才培养发展规划—成长路径行动计划—一人一策精准培养—内外导师双管齐下—全过程跟踪指导”“五步走”的“优才”策略,提升高质量的科技人才管理梯队。二是完善人才管理机制。结合技术研发、工程咨询、分析检测等不同专业方向,构建“五级研究员+五级工程师”双技术通道发展模式,进一步拓宽技术人员职业发展渠道。积极构建党委联系专家机制,通过建立联系、解决困难、提供保障等措施,使科研人员沉下心来、潜心向学、埋头苦干,形成了人尽其才的局面。三是通过请进来、坐下来、走出去,搭建起了“优才”更大的舞台。先后与ABB集团、印度尼西亚大学、攀钢集团等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与攀钢集团、矿冶科技集团、昆明理工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联合攻关、共建实验室、搭建中长期创新合作平台等方式联合培养科技人才;围绕铜铅锌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举办“第十届国际铅锌大会”“第十一届全国湿法冶金工程技术交流会”等国际学术会议1次、国内学术会议6次;开展科普活动23场,参加人数超700人。通过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学术环境,让科技人才及时了解国内外科技技术动态,准确把握研究前沿,培养和造就具有视野更高更宽的科技人才队伍。
昆明冶研院将始终坚持以建设强大的专业研究院,成为“中国铜业科技创新主力军、主战场和引领者”目标为引领,持续优化升级全链条人才培育模式,把平台建设的“势能”转化为人才培养的“动能”,集聚一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人才“新中铝”建设坚实提供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王珏、卢晓琴)
版权所有 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448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155
地址: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