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马金铺实验研究基地,花红枝绿,竞相争艳,把肃静的基地装点得异常美丽。实验室里,戴着一副黑色边框眼镜、身材敦实的袁野,正专注地摆弄手中的仪器,全身心投入到紧张有序的工作中。
作为冶金研究所精细化产品开发班组长,袁野在工作中高标准要求自己,认真做事、踏实做人,以“中铜先锋”突击队为载体,带领团队团结奋进、锐意进取,聚力攻关科技创新“卡脖子”难题。他与同事开发出的La系、Zr系、Si系高性能铝基催化剂载体材料以及贵金属高性能催化载体材料,产品销售至国内外,累计实现经济效益5000余万元;与贵研催化共同开发出了汽车尾气催化剂,实现了国产化替代,相关技术国际先进、国内领先,获云南省、有色金属行业及中铝集团科技进步奖多个奖项。项目成功的背后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多少心血!每次开发出的样品都要带给合作方试用,然后针对产品的不足反反复复修正。从2016年一直到2021年,一次次推翻、一次次验证。有时候做了几十组、上百组试验都没有效果,真的就想放弃了,是直面困难的勇气和乐观主义精神让他们坚持下来。
兰坪4000万吨低品位氧硫混合堆存矿综合利用技术攻关,对袁野他们来说也是一次难忘的科研经历。针对矿物分选后残留有机药剂导致浸出起泡问题,他们验证了很多工艺,如压力消泡、消泡剂消泡、氧化消泡等等。到永昌铅锌做压力消泡试验的时候,正是防疫形势紧张之时。“困难和担心肯定是有的,但时间不等人,不去不行。我们全副武装做好个人防护,不敢到饭馆吃饭,只能带着干粮。一路上查了四、五次核酸证明,进入县城又采核酸样,十几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好在没有发生什么问题,顺利地完成了研究任务。”类似的经历还有很多,最终团队开发出“药剂剥离-脱碳转型”工艺并在企业得到了成功应用,拉通了选矿到冶炼的工艺瓶颈,兰坪低品位氧硫混合堆存矿的综合利用实现了“0”到“1”的突破。
科研路上没有捷径,唯有披荆斩棘,执着前行。经过多年的潜心耕耘,袁野和团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自主开发的“高性能铝基催化剂”产品成功替代进口同类产品,使企业的工业氢氧化铝附加值大大提高;“双氧水替代锰粉除铁”技术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数百万元;“气浮+机械”协调消泡浸出技术,将不可能变为现实,大大缓解了企业原料供应不足的压力;浮选氧化锌精矿“药剂剥离-脱碳转型”工艺的突破,打通了技术产业化应用的最后一道屏障。
作为兵头将尾的团队负责人,他不仅要做好自己承担的项目研发,还要抓好团队的科研任务,同时要搞好管理工作,包括安全环保管理、实验室管理、人才培养等等。角色转换,琐碎的事情多了,常常忙得脚不点地。他们的团队共有14个人,平均年龄33岁,优势在于有活力、有干劲,缺点是经验不足。怎样带好这帮年轻人,袁野心中有谱。在他的带领下,把党员组织起来,把博士等人才凝聚起来,组建“中铜先锋”突击队,项目团队以围绕“急、难、险、重”任务开展突击。他始终记得自己初入职时所受到的教诲,所以坚信一个好的领路人会让年轻人受益终生。“袁工是一个有趣的人,他常常带领我们分析实验数据,用生动的启发式提问引导我们思考问题,提高我们学习的兴趣。”“他很注重对年轻人业务能力的培养,一、两个星期就开一次内部交流会,让大家畅所欲言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想法。”“他啊,严格得很,试验过程中操作不经心一点儿,防护用品穿戴不规范一点儿都要受到他严厉的批评哦。”在大家眼里的他似乎有不同的侧面,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在突击队里收获颇丰,进步很大。
突击队专注于科技创新,圆满完成省科技厅重点项目及企业委托项目10余项,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部分成果已在企业实现成果转化。近年来团队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件,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件,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及中铝集团多项奖励。
他们以执着之笔书写责任和担当,在冶金阵线培养坚毅而有激情的接班人,让冶金事业生生不息、兴旺发展,这是一代代冶研人的初心和理想。看着纯净的金属凤凰涅槃般从炉渣中脱颖而出,烧杯中翻滚的溶液像一首跌宕起伏的交响曲充满力量与希望,这是独属于冶金人的浪漫,也是如同袁野一样的科研人热情专注于工作的动力源泉。(包稚群 卢晓琴)
版权所有 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448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155
地址: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62号